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于3月13日上午正式閉幕。全國兩會明確了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總方向,再次強調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總基調,從《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今年工作重點任務的闡述來看,2023年要突出發揮綠色金融在支持擴大內需、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支持鄉村振興與支持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綠色金融支持擴大有效內需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是2023年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綠色金融與有效內需的融合就是要引導建立綠色需求,更好實現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拉動。一是綠色金融支持綠色低碳消費。早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中即已提到從供需兩端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
市場、倡導節約集約的綠色生活方式。面向消費端的綠色金融作為引導建立綠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個人碳賬戶、綠色信用卡等機制引導個人增加低碳行為,帶動更多人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在逐步形成的綠色消費偏好中建立更綠色的居民消費體系。二是綠色金融支持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是今年拉動經濟的重要舉措,可持續基礎設施投資因其具有積極的環境和經濟效益而逐步成為未來基建發展的新趨勢,在此過程中積極運用綠色金融理念支持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更具可持續性,以氣候投融資為代表的綠色金融正在成為支持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式,在氣候投融資的體系下,以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為抓手,以綠色建筑、綠色
交通、海綿城市、氣候韌性城市等領域為突破口,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長期資金支持的同時,也將可持續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更為積極可持續的綠色投資。
二、綠色金融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產業體系,綠色金融將支持產業在提質增效中不斷實現螺旋式發展,更有助于實現擴大有效內需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統一。在擴大有效內需方面,市場主體綠色改造升級本身即是一種有效內需,但如何加快綠色升級進程,就需要妥善處理好改造成本與回收長周期之間的關系。在此過程中更充分地發揮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等在資源配置、市場定價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將轉型與綠色發展的環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進而降低綠色改造的資金成本,將為市場主體升級改造提供更優市場驅動力的外力支持,幫助產業更好、更快地完成轉型與升級。在支持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我國傳統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正在形成“在轉型中發展”與“在發展中轉型”的雙向思路。于傳統產業而言,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要素內容與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傳統生產模式亟待升級,同時隨著產業發展邁入成熟期,向制造業微笑曲線兩端轉移的高附加值生產模式亟待形成,傳統行業需要通過成本的壓降或者產出效能的提升實現產業發展的新突破,這其中綠色即成為產業深度發展的有效
方法學。于戰略新興產業而言,如通信設備等新興行業不斷追求更高的效率與更低的能耗本身即是產業深化發展的必然規律,疊加生態文明體系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需要在起步階段即立足更加友好型的環境發展模式。為此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戰略新興行業,綠色理念均是產業深化發展所必須,為此用好綠色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對于產業的深化發展形成更有利的加持。
三、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
近年來綠色金融在推動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產業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也助力了農村治理機制的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近年來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除了為農業農村的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產業化提供資金支持外,綠色金融也在助力農業農村建立更加科學化的治理機制。一是確權、評估、交易、流轉、處置等一套綠色金融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類標準化流程,在理順金融支持的路徑的同時,也是對農業農村生態資源的科學整理與分類,實現了激活農業農村資源與規范農業生態資源管理的有機統一。二是綠色金融,尤其是綠色保險在風險管理與防災防損方面的積極作用,正在成為助力農業農村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自下而上圍繞農業綠色保險的創新已層出不窮,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愈加嚴重的情況下,各地保險機構針對當地特色農產品及氣象自然災害做出嘗試創新,推出多個氣象指數保險等;同時基于農業農村的
碳匯資產,碳匯指數保險等也正在為農村資產帶來新的價值空間。隨著生態資源資本化的路徑不斷成熟,綠色金融將支持生態定價與變現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進一步的推動綠色生態資源向生產力轉化。
四、綠色金融支持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包括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等內容,這也是綠色金融持續發揮作用的關鍵領域。以綠色金融支持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為例,2022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其中,清潔能源產業貸款余額5.68萬億元,同比增長34.9%[1]。2022年普通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仍主要支持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資金使用規模為2003.73億元,占中國境內普通綠色債券新增資金規模的30.34%,隨著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未來聚焦新型
電力系統、氫能、儲能、動力電池技術等低碳零碳負碳關鍵的市場需求將不斷加大,也將倒逼金融供給側改革。在支持支持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領域,2022年,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中用于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的貸款余額為9.82萬億元,同比增長32.8%;普通綠色債券募集資金用于支持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項目的資金使用規模為1065.66億元,占中國境內普通綠色債券新增資金規模的16.14%,募投項目主要為綠色建筑項目,募投項目結構有所調整,綠色建筑項目融資規模超過綠色交通領域[2]。雖然我國綠色金融整體發展速度較快,但從占信貸綜合與債券總額的比例來看,仍相對較小,本次兩會重點工作中也特別提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
政策”,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 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未來支持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方面的引導性政策、激勵政策、約束政策等將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在優勢領域的發力仍有空間。
綠色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的三大功能是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作用路徑,多年來中國綠色金融體系初步建立并仍在不斷完善,在2023年經濟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綠色金融中蘊含的高質量發展理念將繼續引導、支持經濟立足綠色發展起點,通過為市場主體提供更科學的發展理念、更具競爭力的融資成本、更加合理有效的配套激勵與約束,進一步推動綠色能力向發展能力轉化。
腳注
[1]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2022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R]. 2022.
[2]數據來源: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 2022年中國綠色債券年報[R].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