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歐供應鏈創新研究院和國際供應鏈與國際運營管理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七屆戰略供應鏈50人
論壇”在上海舉辦。該論壇以“出海支撐力——供應鏈數字化&ESG”為主題,探討當前企業出海的新浪潮。
與會嘉賓認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可持續發展趨勢并行不悖的背景下,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與ESG(環境、社會與治理)理念的融合已成為企業出海戰略的雙輪驅動力,而企業在全球的布局已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構建智慧、綠色、負責任的供應鏈生態系統,這既是適應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長期價值創造的核心策略。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橫店集團管理學教席教授汪泓表示,近年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發生深刻變革,其中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中國供應鏈的揚帆出海。在她看來,中國企業供應鏈出海的進程,并非被動應對,而是一種長期的、主動的戰略布局,供應鏈出海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塑造全球競爭優勢的內在要求。
汪泓指出,“供應鏈數字化”和“供應鏈的ESG”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出海支撐力”。管理全球供應鏈,要比管理國內供應鏈難得多,供應鏈節點的分散和距離的增加,會帶來更高的供求協調成本和庫存
運輸成本。
“供應鏈的數字化,為解決上述
問題提供了好的工具?!蓖翥f,“此外,很多歐洲等發達國家,也已經設立了
碳排放和碳計算的嚴格
減排法規,只有打好了供應鏈數字化和ESG的基礎,中國供應鏈的出海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行穩致遠?!?/div>
中國工程院院士、
山東省科協主席、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工程與環境委員會主席凌文指出,中國能源結構正逐步優化,非化石能源消費逐年上升,但中國企業在ESG國際評價中仍面臨低分挑戰。他主張結合中國國情構建ESG敘事,并提倡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數據自動化及透明度。
面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實施及美國潛在的清潔競爭法案帶來的全球
碳減排趨勢,凌文剖析了供應鏈轉型的緊迫性,出海企業需積極響應國際減排要求,調整能源結構,減少
碳足跡。同時,加強碳排放數據的監控和管理,準備應對日益嚴格的國際碳排放報告與鑒證要求,并重視負責任營銷,避免“漂綠”行為。
論壇上正式發布《2024中國上市公司供應鏈數字化研究報告》。報告涵蓋了以物質實體為主要經營對象的4105家A股上市公司的500多萬條年報和公告數據,時間跨度為2019—2023年。從結果上看,我國上市公司對供應鏈數字化的戰略關注度近兩年來顯著提高,對供應鏈數字
化工具的應用持續增加,所取得的成效也有較高的韌性。
報告同時反映出,一些問題值得引起管理者的重視。例如,產業設置數字化專職高管的比例過去五年來持續下滑,數字化技術應用上過于看重AI而忽視了區塊鏈等同樣重要的技術,同時對集成供應鏈等工具的關注不足,以及部分行業的某些績效維度還不夠理想等。